“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是该向外求?还是向内求?
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无疑是件好事——真理不辨不明,起码可以在持续探讨中厘清问题,甚至可以进一步找到解决方案!
在关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天津经济》(总281期)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专精特新”企业再创新再发展的对策——基于天津问卷》看法如下:
一 成本投入过大,经营风险加剧;
二 企业融资困难,融资形式单一;
三 高端人才引进难,人才培育留用难;
四 信息化程度低,新市场开拓难;
因此,企业的发展需求是:
一 开发独特技术,形成独特产品
二 获得政府支持,获得财政资助
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再创新再发展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 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三 创新“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模式
四 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助推企业解决科研创新难题
五 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和制度环境建设
六 开展企业系统帮扶,提升企业营运能力
七 打造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升企业产品营销力
文章基于问卷调查,对天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作者李晓锋老师能热心关注这样一个在天津经济发展中目前占比相对还不算高的领域,值得点赞和感谢!
然而,李晓峰老师作为学者,提出上述建言给相关领导和部门,以创造良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是非常好的,但如果站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将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理解为上述内容,并“等靠要”——认为自己企业经营不善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下行、政府政策不到位、融资环境差……等因素导致的,然后“躺平”!真的可以吗?!
简而言之,“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是该向外求?还是向内求?
相似的情形,杜忠老师在某高校EDP授课期间也遇到过——
来自某南方城市经信委的领导非常年轻,在课间问:“杜老师,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民企的蓬勃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的可持续繁荣,但我有个小问题请教您——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我们特别希望能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可每次下去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提到的问题和需求基本都是缺钱、缺技术、缺人才,您长期在一线为中小民企提供陪伴式顾问服务,应该对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发展瓶颈问题有深刻认识,您对此怎么看?”
特别感谢这位领导的坦诚和谦虚。我的观点是:如果不缺钱、缺技术、缺人才,还做企业干嘛?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客户,在给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钱、更多的技术、更多的人才(如下图所示)。
如果企业真正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客户自然会愿意花钱买单,企业不仅能获得资金,而且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发展,锻炼了人才队伍;如果企业无法为客户创造价值,那理所当然不能从客户处获得更多支持,甚至这样不能创造价值的企业就应该倒闭和关门,为什么优胜劣汰活下来的一定要是你?!这样的企业如果政策资助给它续命,难道不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人可能觉得委屈:我们这么多年做企业下来,当然有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现在只是经济环境不好,原材料价格上涨、客户需求萎缩、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才遇到短期的经营困难!
对这样的企业经营者,笔者打心里钦佩——每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十年如一日做到今天,跌过无数次跤,踩过无数个坑,个个都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但面对近几年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您心里清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老板的战略能力正是帮我们瞭望远处和全局的核心能力,而理解客户需求的升级和推动您的企业转型升级恰是接下来决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抓取更多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的事——能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是您自己说了算,是企业的感知价值说了算,是客户愿不愿意为您所创造的价值买单说了算!
当然,也有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特定时期需要融资,加速企业发展,为未来布局,这部分属于正常的融资需求,而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帮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关于这一类企业,笔者有个善意的提醒:在存量市场背景下,你确定是属于这一类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因为管理能力不足而关门的很少见,但顶不住所谓“机会”诱惑,摊子铺的太大,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倒是很常见!
综上所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讲,真正决定企业能否做强做大的还是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和团队系统能力,是否能以客户为中心,持之以恒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让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成为有源之活水;而不是躺在过去成功的功劳簿上做“巨婴”——等中国经济变好、靠政府政策照顾、要政策救济补助,悲催地活着!
还是那句话:是因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好了,中国经济才会好,才更硬气;而不是中国经济好了,中小企业才能好,才能活下去!
杜忠老师最近正在研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问题,您如果希望和他有更多交流和合作,请加少华微信
“隐形冠军”是发展目标,“专精特新”是发展路径
某制造企业老板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
今年真是多事之秋啊!
年初是环保不能生产,刚能生产了遇见原材料价格大涨,好不容易产品价格涨上了又遇见限电,限电还没结束又遇见暴雨和洪水,这洪水还没过去,疫情又卷土重来……
有人说:中小工业企业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今年下半年,可能尤其难过!
那么,有没有一些确定的要素可供中小工业企业把握,来应对即将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呢?答案是:有!
杜忠老师多次在课堂上为企业家们分享一个模型:工业企业成长4阶段框图,其中提到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定海神针”——以客户为中心!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这不是老生常谈嘛,不仅挂在嘴上,甚至贴在墙上,但是否落在地上,体现在每个团队成员行动上,被客户真正感知到呢?相信大部分人不敢拍胸脯!
以客户为中心,体现在中小工业企业的行动上,就是“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专”,即专业化。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
“精”,即精细化。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特”,即特色化。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
“新”,即新颖化。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以客户为中心是价值导向,“专精特新”是价值创造的方法和路径。
对广大中小工业企业来讲,“专精特新”是“内卷-存量市场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
见》(国发〔2012〕14 号),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如果只是埋头拉车,或许看见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当中小工业企业真正能够把眼光放长远,学会抬头看天,终究会看懂前途是光明的——起码是充满确定性的!
“隐形冠军”是发展目标,“专精特新”是发展路径!
7月27日,刘鹤副总理出席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并指出:“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当前,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企业家们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刘鹤副总理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最新讲话,在2021年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再次给中小企业经营者们确认了方向:以客户为中心,走“专精特新”之路,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逐步成长为细分市场领域的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走“专精特新”之路,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指标呢?
我们参照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徐天舒和朱天一老师《中小制造企业“专精特新”导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中小企业做如下归纳和整理:
专精特新 |
参考指标 |
总体特性 |
1) 销售收入增长率;2)销售利润率;3)净资产增长率; 4)政府产业政策;5)社会评价;6)人才 |
专: 专业化水平 |
1)战略清晰度;2)品牌定位与系统支撑;3)专业化程度;4)细分市场行业地位 |
精: 精细化管理能力 |
1)质量管控体系;2)品牌管控体系;3)安全、环境、保障体系 |
特: 产品或服务特色化水平 |
1)独特性;2)不可替代性;3)商业模式 |
新: 创新能力 |
1)研发强度;2)研发机构等级;3)技术革新与改进;4)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获奖情况;5)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情况 |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人口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刘鹤副总理说: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
不是等到中国经济好了,中小企业才能大力发展,而是因为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中国经济才会好!
不等不靠,以客户为中心,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向“隐形冠军”的目标,出发!